党政一把手一席谈⑫ | 中共福建省委书记于伟国:把“生态省”建设推向新的高度

2019-08-22 09:45:19 68

党政一把手一席谈⑫ | 中共福建省委书记于伟国:把“生态省”建设推向新的高度

  福建山海相连、美丽清新,是绿色宝地。新时代福建如何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党中央决策部署,深化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如何落实《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规定》,扎实做好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工作?本报记者专访了中共福建省委书记于伟国。

  中共福建省委书记 于伟国“福建率先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一届接着一届干、一年接着一年做,持续推进“生态省”建设。福建将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创新,完善改革配套体系,探索更多创新举措,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成果,更好发挥试验区的示范效应。”

  中国环境报:作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孕育地,福建如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接续推进“生态省”建设?

  于伟国:福建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孕育地。从上世纪80年代到本世纪初的近18年里,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进行了一系列生态文明建设生动实践,提出了一系列生态文明建设创新理念。上世纪80年代习近平总书记在厦门工作时,就亲自主持开展了筼筜湖治理,30多年来,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当年确定的治理理念、思路和措施持续努力,曾经的臭水湖已是碧波荡漾、白鹭翱翔,成了厦门百姓最爱的休闲赏景好去处。习近平总书记亲自组织和推动了宁德念好山海经、长汀水土流失治理、武平集体林权改革、莆田木兰溪治理、海上福州建设等一系列创新实践。特别是在本世纪初,又极具前瞻性地提出了建设“生态省”战略,亲自领导编制了《福建生态省建设总体规划纲要》,至今依然是我们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遵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又多次对福建生态文明建设作出重要指示批示。这些重要理念和生动实践,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早已深深印刻在福建干部群众的心里,深深烙印在八闽大地上。福建的绿水青山,就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具体生动的写照。福建率先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一届接着一届干、一年接着一年做,持续推进“生态省”建设。一是扛起绿色发展责任。守住“生态环境质量只能更好、不能变坏”的责任底线,强化“党政同责、一岗双责”,每年签订生态环境保护目标责任书,制定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实施细则,形成全链条、多层次、广覆盖的责任体系。在这次地方机构改革中,又加强了生态环境保护机构、队伍建设,进一步优化了职能职责。二是立好绿色发展导向。用好考核“指挥棒”,制定体现不同主体功能区特点和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考核办法。对全省34个县(市、区)和南平、龙岩、三明、宁德、平潭5个地市取消GDP硬性考核,重点考核生态质量、扶贫攻坚和城乡居民增收。三是增强绿色发展动能。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组织实施国家绿色产业指导目录,加快构建绿色产业链体系。对纺织、鞋服、食品、建材等传统产业加快转型步伐,2018年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3.41%,单位GDP用水量比2015年下降28.2%。培育壮大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等高技术产业,其中数字经济规模达1.42万亿元、占GDP比重达39.8%,努力实现生态高颜值与经济发展高素质的统一。四是提升绿色发展福祉。把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作为重要的政治任务、底线任务,着力化解生态环境保护难题积案,解决生态领域群众的揪心事操心事烦心事,餐饮油烟扰民、垃圾乱堆、畜禽养殖污染、农业面源污染等一批老大难问题得到有效治理。同时,念好“山海经”、种好“摇钱树”、做好“水文章”、打好“特色牌”,努力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比如,重点打造“全福游、有全福”品牌,让人民群众更好感受福建山水风光,体验多元文化,享受“闽式生活”。

  福建“生态省”建设取得了良好成效。在全省GDP跃居全国第10、人均跃居全国第6的同时,保持了优良的生态环境。森林覆盖率达66.8%,40年保持全国第一。水、大气、生态环境质量常年保持全优,主要河流优良水质比例为96.5%,主要城市空气优良天数比例为98.8%,PM2.5平均浓度近3年分别为28、27、26微克/立方米,一年降一个点。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4项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连续多年保持在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以下。今年中国工程院发布全国生态文明指数,福建排名第一。所有这些,都是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结果。

中国环境报:您刚才提到,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是政治任务、底线任务,福建在坚决啃下环境污染治理“硬骨头”方面有什么实招硬招?

  于伟国: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关键要下大力气“啃硬骨头”,重点要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我们大力实施“1+7+N”污染防治攻坚计划,一手抓分子减量,不断降低污染物排放;一手抓分母增量,通过生态保护和修复来扩大环境容量,进一步提升生态环境治理的系统性、整体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一是“治山理水”。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进则全胜、不进则退”的重要要求,实行省领导挂钩帮扶水土流失治理重点县,推进水土流失精准治理、深层治理,2012年起累计治理1767万亩,使更多的“火焰山”变成“花果山”。开展水质提升精准治理工程、饮用水安全“六个100%”工程,实施82条“小流域综合治理”等为民办实事项目,抓好三都澳、闽江口、厦门湾等重点海域生态环境治理,全面消除劣Ⅴ类小流域和“牛奶溪”,完成城市主要内河黑臭水体整治任务。

  二是“管天管地”。以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不低于国家下达的97.9%为刚性要求,实施大气精准治理减排“十百千”工程,坚持臭氧和PM2.5协同控制,完成324个大气重点项目整治。启动3个土壤环境保护示范区建设,推进5个土壤治理与修复试点示范项目,筛选10个县(市)区开展土壤风险防控试点。遵循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原则,打好垃圾分类攻坚战、持久战。厦门全市100%建成小区和80%农村地区已开展生活垃圾分类。福州也在全市全面推开垃圾分类。

  三是“留白留绿”。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推进“多规合一”,整合各类空间管控手段,多保留功能性“空地”、公共空间和生态空间,把该开发的地方高效集约开发好,把该保护的区域严格保护好,建立起协调有序的国土开发保护格局。坚持不懈护绿、增绿、管绿,每年均超额完成造林绿化任务,创建了7个国家森林城市和62个省级森林城市(县城),植被生态质量由2014年的全国第四提升到全国

中国环境报:作为全国第一个生态文明试验区,3年来你们是怎么先行先试,实现“三年三步走,年年出成果”的?

  于伟国:2016年6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批准福建建设全国首个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福建“突出改革创新,在体制机制创新上下功夫,为其他地区探索改革的路子”。我们紧紧围绕党中央的重要要求,聚焦突破影响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障碍,大胆改、深入试。3年多来,实施了38项重点制度改革,其中22项经验向全国推广。这里,我重点介绍几项制度创新成果。

  一是生态区位商品林赎买。为了把保护生态与维护林农利益统一起来,我们将重点生态区位内禁止采伐的商品林通过赎买、置换、收储、租赁、入股等多种方式给予林农补偿,调整为生态公益林,使林农山上的“摇钱树”变为了绿色“不动产”,有效破解了生态保护与林农利益之间的矛盾。目前,全省已完成赎买26.3万亩,林农直接受益3.5亿元。

  二是上下游生态补偿。为了突破行政区域界限,实现全流域治理和保护,我们坚持责任共担、水质优先,综合考虑不同地区受益程度、保护责任、经济发展等多种因素筹措和分配资金,全面建立覆盖全省、统一规范的全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促进流域上游地区可持续发展和全流域水环境质量的改善。目前,12条主要流域已全部实行上下游补偿机制,其中闽江、九龙江、敖江等3条重点流域,投入补偿资金超过55亿元,三条流域断面水质优良比例从2012年的93.2%提高到2018年的96.6%。

  三是绿色金融。推出“福林贷”等林业金融产品,主要针对林农的林权分散零星、抵押贷款难、权益变现周期长等问题,通过村委会牵头搭建起林业合作社,林农提供与贷款金额同等价值的林业资产作为反担保,并配套设计“诚信加盟—信用奖惩—内部互帮互助—内部处置”风险防控机制,盘活小面积林地的林业资产。“福林贷”推出后,仅三明市就已盘活森林资源1500余万亩,盘活林业资产230余亿元,累计授信超过13亿元,受益超过13万户。

  四是排污权交易制度。主要是通过市场化手段促进环境治理,在工业企业全面推行排污权交易,交易额近10亿元,二级市场活跃度位居全国前列。针对排污权权属不明确、核算方法不统一等问题,将国家实施总量控制的化学需氧量等4项主要污染物指标作为交易因子,制定一系列技术规范和管理办法,做到“依法定、可量化、能交易”。允许企业将有偿取得的排污权进行抵押贷款或租赁,将排污权从“沉睡的资产”变成“流动的资本”。

我们将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创新,完善改革配套体系,探索更多创新举措,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成果,更好发挥试验区的示范效应。

中国环境报:上个月中央第二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进驻福建开展第二轮督察。福建如何以接受督察为契机,刀刃向内推动生态环境突出问题解决?

  于伟国: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既是“工作体检”“责任体检”,更是“思想体检”“政治体检”。第一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成效很大,极大地推动了福建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极大地促进了全省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更加自觉地抓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确确实实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更多生态获得感。截至今年6月底,第一轮督察反馈的72个问题按序时进度完成整改46个,4903件信访件完成4875件,其余正抓紧推进。

  生态文明建设没有句号,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也没有句号,只要有人类的生产生活,就会伴随着生态文明建设,伴随着生态环境的不断治理和改善,就需要进行不同形式的督察推动。我们将牢牢抓住中央第二轮督察重大契机,认真落实《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规定》,以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为突破口,举一反三,从源头上补齐短板、健全机制、堵塞漏洞。

  一是对标对表抓。聚焦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照新发展理念,对照人民群众对清新空气、清澈水质、清洁土壤等生态产品的迫切需求,对照第二轮中央督察的各项具体要求,抓紧自查整改和边督边改。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部署开展“找差距、抓落实、解难题、化积案”行动,把生态环境保护难题积案作为重要内容,深入摸排、攻坚克难、集中突破。目前,排查到包括生态环境保护在内的难题积案726件,正在加快整改落实。

  二是动真碰硬抓。立行立改、即知即改,对一时解决不了的问题明确责任人、给出时间表、按期整改到位。在全省的报纸、电视、新媒体等多种媒体上刊登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群众信访举报转办和边督边改情况,接受社会监督。建立省级领导挂钩督办机制,一周“一检查、一会诊、一协调、一推动”,全程跟踪督办、跟进落实、跟进整改,做到不应付了事、不留尾巴、不再反弹。

  三是严明纪律抓。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决禁止采取集中停工停产停业等“一刀切”等应对做法,严肃查处假装整改、表面整改、敷衍整改,以整改的实际成效造福于民、取信于民。


友情链接

电话咨询
邮件咨询
在线地图
QQ客服